《政府預計2048年前土地供應需增加680公頃》

本港對居住空間的要求不斷增加,政府未來推行的一系列基建計劃,帶動對土地的需求大增,其中房屋用地供應缺口更激增1.2倍至2倍,達到510至680公頃。不過,發展局認為,最新公布的北部都會區連同明日大嶼願景等計劃,可為本港帶來約4124公頃的潛在土地供應,相信可解決土地短缺的問題。
發展局周五公布《香港2030+: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》最終報告,就未來全港空間發展策略進行評估,考慮房屋、經濟,以及政府、機構或社區(GIC)等用途後,估算2019至2048年的30年間,整體土地需求約5790至6210公頃,較2016年初步估算時約4720公頃,大增1070至1490公頃(22.7%至31.6%),而扣除3210公頃已推展或處於較成熟規劃階段的土地供應後,最新的供應缺口介乎2580至3000公頃。
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解釋,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曾經在討論中提出,2016年時的評估過於保守,當局亦把公眾對改善居住空間的要求,以及《十四五規劃綱要》出台等因素納入考慮,得出最新的評估數字。
最新數據顯示,政府估算直至2048年,本港對房屋單位的需求約100萬個,包括約39萬個新增的家庭住戶、37萬個重建的公私營單位,以及24萬個因為其他原因帶來的需求,用作評估的人均居住面積,亦較2016年提高10%至20%,分別增至215方呎和237方呎,最新的房屋用地總需求相應增加至約1850至2020公頃,較2016年時估計的1670公頃增加10.8%或21%,惟土地缺口更倍升,至約510至680公頃。
雖然整體供應缺口大增,當局對土地供應仍充滿信心,報告指出,未來各渠道的總潛在土地供應達4124公頃,當中北部都會區以2270公頃佔最多,佔總潛在供應約55%,明日大嶼願景的交椅洲人工島則約1000公頃,其餘來自屯門龍鼓灘填海和將軍澳第137區等。黃偉綸說,考慮到某些項目或受可行性等原因影響,未必能全數兌現相關土地供應,故已在評估時預留緩衝。
發展局今次提高用作估算的人均居住面積,黃偉綸坦言,未來5年的公營房屋項目難以採用新的估算作為設計單位的標準,但交椅洲人工島部分項目和北部都會區尚未進行研究的項目,可望加入有關估算作標準。至於私人住宅項目,黃偉綸透露,有意見認為政府於未來賣地或批准重建項目時,設單位面積下限約200至210方呎,當局會考慮有關建議,強調「希望港人住大啲唔係空講,會做得到,但要畀時間」。